文殊山石窟
北魏石窟。在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傳說文殊菩薩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後兩山崖壁上,現存窟龕十多個,多已殘破。千佛洞、萬佛洞兩窟較為完整,均屬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雖經後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藝術風格。壁畫色彩艷麗,風格典雅。
文殊山石窟字典分解
文殊的解釋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北魏石窟。在今甘肅肅南裕固族自治縣西北部文殊山山谷中。傳說文殊菩薩曾居此山,因而得名。洞窟大多分布在前後兩山崖壁上,現存窟龕十多個,多已殘破。千佛洞、萬佛洞兩窟較為完整,均屬早期北魏支提窟。塑像雖經後代重修,但尚保存早期塑像藝術風格。壁畫色彩艷麗,風格典雅。
文殊的解釋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