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遺址
四川地區的古文化遺址。位於廣漢南興鄉(舊名中興場),1929年以來在這一帶出土過玉器和石器。1980年起進行較大規模發掘,發現房址十八座、灰坑三個、墓葬四座。遺址共分五層文化層,分為四期。陶器以夾砂褐陶為主,多手制,少數輪制,除盉外不見三足器;紋飾以繩紋為最多,至晚期出現雲雷紋。生產工具主要是小型磨製石器,如斧、、鑿、紡輪。房屋為地面木結構建築,房頂蓋草。遺址年代自新石器時代晚期延續至商、周之際。以此遺址為代表的文化,學者建議稱為“三星堆文化”,分布於成都、新繁、廣漢、閬中、漢源一帶。在三星堆遺址發現有土埂構成的“城牆”,內約6平方公里,遺址即在其中。1986年又發現兩處相距約30米的祭祀坑,出土大量青銅器和玉石器等。其中包括高1.72米的青銅人像,高數十厘米至1米不等的青銅人頭像、人面像多件,高1.4米布有奇禽異獸的青銅神樹,還有約1.4米長的金杖及金面具,以及帶有商文化特色的銅罍、銅尊等,但多數是與中原不同或尚需辨認的器物。其年代相當於商代後期,應為占蜀國的遺存。
三星堆遺址出土青銅人面像
三星堆遺址字典分解
三星的解釋 (1).《詩·唐風·綢繆》:“三星在天。” 毛 傳:“三星,參也。” 鄭玄 箋:“三星,謂心星也。”均專指一宿而言。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參宿三星,心宿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