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堵牆
歷史字典解釋:
明末李自成農民軍作戰時常用戰術之一。臨戰時,列馬兵三萬為三重,似三堵牆壁。前者返顧,後者斬之。如戰久不勝,則令馬兵佯敗誘官兵,一俟官軍入伏,步卒三萬持長槍擊刺如飛,馬兵亦乘勢回擊,以此取勝。
詞語分解
- 三堵牆的解釋 明 末農民起義軍的一種戰術,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明史·流賊傳·李自成》:“臨陣,列馬三萬,名三堵牆。前者返顧,後者殺之。戰久不勝,馬兵佯敗誘官兵,步卒長鎗三萬,擊刺如飛,馬兵回擊,無不大勝。
- 牆的字典解釋 牆 (墻) á 用磚石等砌成承架房頂或隔開內外的建築物:磚牆。土牆。院牆。城牆。牆垣。牆頭。牆頭草。銅牆鐵壁。 門屏:蕭牆(喻內部,如“禍起牆牆”)。 古代出殯時張於棺材周圍的幃帳。 筆畫數:; 部
歷史知識推薦:步
①古長度單位。齊制:一步等於六尺。《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鄭玄註:“司馬法曰:‘六尺為步’。”周制:一步等於八尺。《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②古面積單位。《韓詩外傳》卷四
贊
糾錯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