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制度

八旗制度怎么寫好看

八旗制度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清代滿族的一種軍事、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在牛錄組織的基礎上,初創、紅、藍、白四旗(旗皆純色,後稱正黃、正紅、正藍、正白)。四十三年,又增添鑲黃、鑲紅、鑲藍、鑲白四旗(旗色黃、藍、白三旗鑲紅邊,紅旗鑲白邊),合為八旗(滿語稱“固山”)。每旗下轄五甲喇(參),每甲喇下轄五牛錄(佐領),每牛錄初為三百人。每旗所轄牛錄的數目,以及牛錄下的丁數,時有變化。凡八旗成員分別隸於各牛錄之下,平時從事生產,戰時負戈從征。出征時,軍械糧草自備。皇太極時,新降附的蒙古人和漢人增多,分別編為“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與“八旗滿洲”共同構成八旗組織的整體。入關後,於攝政王多爾袞死後,世祖福臨收掌其所領之正白旗,於是稱鑲黃、正黃、正白三旗為“上三旗”,余稱“下五旗”。從清初起,滿族統治者以大部分八旗兵丁屯駐北京附近,俗稱“京旗”或“京旅”,而將其餘部分分別派到全國各地若干重要城市和據點駐防。利用八旗兵丁加強對本民族和各族人民的控制,並規定發給八旗兵丁一定餉額,出征時坐餉之外還有行糧,但其生產職能日益縮小。作為軍事組織,八旗兵和綠營兵共同構成清統治全國的強有力工具;作為行政機構,在東北地區,八旗各級衙與州縣地方官並存,直至清末。八旗成員與州縣所屬“民人”,雖同受清統治階級的統治和奴役,但又有所不同,在政治待遇上民人遠低於旗人。清亡,八旗制度隨之全部瓦解。

詞語分解

  • 八旗的解釋 清代滿族的軍隊組織和戶口編制制度,以旗為號,分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旗。後又增建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人的後代稱八旗子弟,後多借指倚仗祖上有功於國而自己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
  • 制度的解釋 ∶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管理貨幣制度 ∶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以他們為首的腐朽制度的象徵 ∶式樣;規格制度宏敞詳細解釋.謂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法令、禮俗等規範。《易·節

歷史知識推薦:刁逵

?— 東晉渤海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人,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字伯道。隆安中,為廣州刺史,領平越中郎將、假節,不拘名行,貨殖為務。有田萬頃,奴婢數千人。桓玄篡位,以為西中郎將、豫州刺史,鎮歷陽今安徽和縣。元興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八旗制度歷史

相關歷史

八旗制度_八旗制度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