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七
又稱七夕、乞巧。魏、晉、南北朝時重要節令之一。時在每年夏曆七月初七日。俗當曬物。晉郝隆於是日裸身仰臥庭中,或問其故,答曰:“曬腹中書。”阮鹹家貧,無錦綺可曬,乃以竿掛大布犢鼻於庭,聊以隨俗。織女渡天河與牛郎相會之說,亦起於此時。是夕,民間婦女多陳瓜果於庭,結彩縷,穿七孔針,以示向織女乞求智巧。時人宗懍、吳均已將此俗敷衍成故事,李充、王僧達、劉孝威、謝莊、范雲亦有詩詠。
七月七字典分解
七月七的解釋 農曆七月初七日。是夜為七夕。 唐 白居易 《長恨歌》:“七月七日 長生殿 ,夜半無人私語時。” 宋 王禹偁 《七夕·商州作》詩:“去年七月七,直廬開獨坐。”
七月的解釋 《詩·豳風》中的一首。反映 西周 農奴終年辛勞而不得溫飽的苦況。全詩八章八十八句,為《國風》中第一長篇。 南朝 齊 王融 《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無衣無褐
七國語字典 七 qī 數名,六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柒”代)。 文體名,或稱“七體”,為賦體的另一種形式。 舊時人死後每隔七天一祭,共七次,稱“做七”。 筆畫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