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
位於今河南洛陽南郊伊河兩岸的龍門山和香山。龍門古稱闕塞,東漢始稱龍門、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後,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至唐,歷四百餘年,而以高宗武后時為最盛。唐時所修窟龕約占全窟的三分之二。五代迄清,偶有小型造像和題記。現存窟龕二千一百多個,造像約十萬餘軀,以奉先寺造像最為有名。題記和其他碑碣三千六百塊左右,佛塔四十餘座。間有大量的壁畫和浮雕。佛像造型精美,情態生動。壁畫多繪演經變故事,間接反映現實生活。書法以魏碑體和唐楷為主,刀法圓熟精緻,可考見宗教與藝術融合流變之勢。近代破壞嚴重,建國後特加修復和維護。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佛頭像
龍門石窟字典分解
成語龍門石窟的解釋 中國 著名石窟。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分布在 河南 洛陽 城南 伊水 入口處兩岸的 龍門山 ( 西山 )和 香山 ( 東山 )。開鑿於 北魏 太和 十八年(公元494年)遷都 洛陽 後,至 唐 代,歷時四百餘年。以 唐 代 開元 (
龍門的解釋 [the east city gate of the capital of Chu State in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475-
石窟的解釋 (1) [grotto]∶古時一種就著山崖開鑿成的寺廟建築,內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畫和石刻等敦煌石窟雲崗石窟(2) [cave]∶山岩上的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