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郡
《史記·秦本紀》、《秦始皇本紀》均謂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並天下為三十六郡。然郡名不見《史記》正文。《漢書·地理志》在京兆尹下注曰:“故秦內史”,在各郡國下注稱“秦置”、“秦郡”或“故秦某郡”的有三十六郡,其中包括秦始皇三十三年開胡、越所置九原、南海、桂林、象四郡。該志後序中云:“本秦京師為內史,分天下作三十六郡,漢興,以其郡大,稍復開置。”蓋班固認為三十六為秦一代郡數,至漢興才有所增置。漢晉時《說文》、《風俗通》、《呂氏春秋·季夏紀》和《淮南子·時則訓》的高誘注、《帝王世紀》等均謂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不提另有他郡,與《漢志》同。《續漢書·郡國志》後序亦云:“《漢書·地理志》承秦三十六郡。”然其注文中卻有為《漢志》所無的黔中、鄣二秦郡,不止三十六數,與序文異。《秦始皇本紀》裴駰集解列舉三十六郡名:“三川、河東、南陽、南郡、九江、鄣郡、會稽、潁川、碭郡、泗水、薛郡、東郡、琅邪、齊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代郡、巨鹿、邯鄲、上黨、太原、雲中、九原、雁門、上郡、隴西、北地、漢中、巴郡、蜀郡、黔中、長沙凡三十五,與內史為三十六郡。”其中三十三郡與《漢志》同,棄二十六年後所置南海、桂林、象三郡,采《續志》說增黔中、鄣二郡,又將內史作一郡,湊足三十六郡。《晉書·地理志》序文所舉秦初並天下三十六郡名與集解同。清以來學者多數認為裴說三十六郡名不足盡信。但諸家說法又各不相同:一說以為內史不應在郡數內,補以郯郡(陳芳績);一說認為除內史外,九原、鄣郡亦不應在內,或補以東海(即郯郡)、廣陽、楚郡(全祖望),或補以閩中、陶郡、河間(王國維),或補以廣陽、陳郡(即楚郡)、閩中(譚其驤)。又諸家均認為三十六為秦始皇二十六年之郡數,其後續有增析,至秦末共有四十餘郡。獨錢大昕以為三十六為秦一代郡數,初並天下尚未有此數。錢氏精於考據,然此說殊嫌牽強。
三十六郡字典分解
成語三十六郡的解釋 秦始皇 二十六年(公元前二二六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 裴駰 集解:“三十六郡者, 三川 、 河東 、 南陽 、 南郡 、 九江 、 鄣郡 、 會稽 、 潁川 、 碭郡 、 泗水 、
三十的解釋 (1).數詞。十的三倍。《詩·小雅·無羊》:“三十維物,爾牲則具。”《左傳·宣公三年》:“ 成王 定鼎於 郟鄏 ,卜世三十,卜年七百。”(2).指三十歲。《穀梁
六郡的解釋 指 漢 的 隴西 、 天水 、 安定 、 北地 、 上郡 、 西河 六郡。《漢書·地理志下》:“ 天水 、 隴西 ,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 安定 、 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