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
①先秦見於《禹貢》的河水(黃河)自宿胥口(今河南濬縣西南)改道東行見於《漢書·地理志》的河水後,宿胥口以北河水故道內黃縣以南一段,受黎陽縣諸山泉流匯注,由原來的濁流變成清流,因而被稱為清河。戰國時清河在內黃縣受洹水後折東北流經今河北館陶縣、清河縣一帶至山東平原縣附近東注河水,成為齊、趙間一巨川,屢見《戰國策》。漢初於清河下游地區置清河郡。武帝元封以後,館陶縣以下河水屢次北決為屯氏、鳴犢、屯氏別、張甲等河,清河下游為諸決河所截割淆亂,故道遂廢。惟上游內黃縣境內一段仍稱清河水,見《漢書·地理志》。王莽時河水自濮陽縣東決改走《水經》時河水道由今山東入海,舊時河北諸決河旋歸堙塞,清、洹之水乃自館陶縣西北之清淵溢出東北流,穿清河郡境入勃海郡境行屯氏故瀆、大河故瀆至南皮縣北北皮亭會合漳水,是為《水經》中的清河。東漢建安中曹操築枋堰遏淇水入清河的上游白溝以增加清河流量,又鑿平虜渠自清、漳合口下流參戶亭(今河北青縣西南木門店)下的滹沱河北入泒水,形成了一條上起枋堰之側的枋頭,經由白溝、清河、北皮亭以下的漳水,參戶亭以下的平虜渠,和渠、泒會合以後的泒水直至海口的河北平原水運通道,在《水經·淇水注》里便把這條水道自清淵縣以下全稱為清河;相當於南起今河北威縣南,東北流經清河縣、故城縣北、景縣南,至東光縣西,自此以下略循今衛河、海河入海。隋以後東光縣以下被導為永濟渠,東光縣以上漸歸堙廢。②古濟水自巨野澤北納汶水以下,“因水色清深”(《水經·濟水注》),別名清水。《戰國策·燕策一》:“齊有清濟、濁河,可以為固”;《水經·濟水注》引何承天曰“巨野湖澤廣大,南通洙泗,北連清濟”,均指此。北宋以後通稱清河,一名北清河。熙寧年間曾一度為黃河所奪。金元後又稱大清河。巨野澤(以後變遷為梁山泊)堙廢后,以大汶河為源,下游改道如今黃河。清鹹豐五年(1855)自東阿縣南魚山以下為黃河所奪,清河之名遂廢。今惟東平境內汶河分為南北二支,猶有大小清河為名,西北流注東平湖,又自湖北出為大清河,至魚山下入黃河。③古泗水別名清水。《水經·泗水注》:“清水即泗水之別名也。”宋以後通稱清河,一名南清河。熙寧年間曾為黃河所奪。金時黃河長期奪泗入淮。元以後今江蘇徐州市以下成為固定的黃河河道。今山東濟寧南、魯橋至徐州一段又成為運河的一部分,清河之名遂廢。惟下游自今江蘇泗陽以下,岔分為大小清河二派入淮。明時猶沿用舊稱不改。黃河初行北派大清河,中葉後改行南派小清河,未幾大清河遂堙。
清河字典分解
清河的解釋 [Lu Yun]指陸雲,他曾做過清河內史正見清河。——《世說新語·自新》清河曰。
清的解釋 清 qīng 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與“濁”相對: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舊時指負有名望,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
河的解釋 河 hé 水道的通稱:河道。河溝。河谷。河流。河灘。河沿。河鮮(供食用的新鮮河魚、河蝦等)。河港。河灣。河網。河運。內河。 特指中國黃河:河套。河防。 指“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