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知識>> 夏文化

夏文化

指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夏代(公元前二十二世紀或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七世紀或前十六世紀)的文化遺存。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來,在古籍記載的夏人活動地區豫西、晉南一帶發現二里頭文化,在考古學發展序列上補足中原地區龍山文化和商文化二里崗期中間的缺環。有的學者認為,這一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一、二、三、四期文化即為夏文化。這時期生產水平有較大的發展,已是青銅時代。河南臨汝煤山龍山文化晚期灰坑中發現煉銅坩堝殘塊,告城王城崗四期灰坑發現青銅容器殘片,山西夏縣東下馮遺址發現石范,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青銅爵、斝、刀、錐、鈴等。農業也有較大發展,表現為生產工具進步和專用酒器增多。二里頭出土正面呈梯形的石刀並有兩面對穿圓孔,也發現彎月形石鐮和蚌鐮,當為收割工具。洛陽矬李、二里頭、東下馮等處都發現水井,二里頭墓葬中發現專用陶酒器,如觚、爵、盉、鬹等。河南禹州瓦店也發現磨光黑陶觚、有刻劃塑造的鳳鳥蓋紅陶盉等。生產的發展導致貧富分化的加劇。煤山遺址發現棄置灰坑中的人骨,有的身首異處或肢解,為非正常埋葬。王城崗也發現埋有人架的奠基坑,少者兩具、多者七具不等。二里頭不僅在灰坑中發現散置人骨三十餘具,在宮殿基址中庭還發現人祭坑,反映此時已進入階級社會。二里頭文化三期發現了大型夯土宮殿基址,其中一座東西長108米、南北寬100米,總面積1萬平方米以上。基址中央為一座面闊八間、進深三間的宮殿,其南有面闊八間的牌坊式大門,四周圍以廊廡,正是統治階級權力的象徵。二里頭出土陶器上出現了二十多種刻劃符號,有學者認為是文字。此外,出土陶蛙、陶龜等藝術品,陶器上的龍紋、蛇紋、饕餮紋和裸體人紋等,表明此時文化發展也達到較高水平。也有學者認為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一、二期為夏文化,二里頭文化三、四期為早商文化,還有人認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不是夏文化,而只有二里頭文化一、二、三、四期才是夏文化。

夏文化_夏文化介紹_歷史知識

白陶鬹(二里頭文化)河南鞏縣出土

夏文化字典分解

化國語字典 化 huà 性質或形態改變:變化。分化。僵化。教(ji刼 )化。熔化。融化。潛移默化。化乾弋為玉帛。。 佛教、道教徒募集財物:化緣。化齋。 用在名詞或形容詞後,

看一看:夏蓋山【歷史知識】

在今浙江上虞市東北,南臨夏蓋湖,北枕大海。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明軍敗倭寇於夏蓋山,即此。

夏文化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