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川海門口遺址

歷史字典解釋

雲南劍川縣境內一處金石並用文化的遺存。位於劍湖之濱,1957年清理共發現大批石器、陶器、骨角器,還有十四件銅器等。又發現乾欄式房屋的樁柱二百二十四根,直插土中,排列整齊,來應是一座或數座遠古居民集體居住的“長房”。並發現碳化穀物。劍川海門口金石並用文化是洱海新石器文化的繼續和發展。經對土木柱作放射性碳素測定,說明其年代是距今3115±90年。

詞語分解

  • 遺址的解釋 古人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或寺廟等建築基地古城遺址詳細解釋亦作“ 遺阯 ”。指年久被毀的建築物所在的地方。 晉 王嘉 《拾遺記·前漢下》:“今臺無遺址,溝池已平。” 唐 劉禹錫 《山陽城賦》序:“

歷史知識推薦:台衡

三公別稱。《後漢書·安帝紀》:“推咎台衡,以答天眚。”李賢註:“台謂三台,三公象也。衡,平也,言天下所取平。伊尹為阿衡,即其義也。”一說衡即玉衡,與三台俱為古星名,位在紫微宮帝座之前,故以之比喻三公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劍川海門口遺址歷史

相關歷史

劍川海門口遺址_劍川海門口遺址介紹_歷史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