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
明初大規模遠洋航行。均由太監鄭和率領出航。因鄭和小字三保(一作寶),人稱三寶太監,故又作“三保太監下西洋”。始於永樂三年(1405),鄭和奉命率“寶船”隊,自蘇州劉家港(今江蘇太倉東瀏河鎮)出發,出使西洋(指中國南海以西海域)諸國。五年九月返回。同年再次出使,七年返回。第三次出使於七年至九年。第四次出使為十一年至十三年。第五次出使為十五年至十七年。第六次出使於十九年至二十年。第七次為宣德六年(1431)至八年。先後到達占城(今越南南部)、真臘(今高棉)、暹羅(今泰國)、滿剌加(今馬六甲)、彭亨(今屬馬來西亞)、蘇門答臘、舊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東南巨港一帶)、爪哇、阿魯(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日里河流域)、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溜山(今馬爾地夫)、榜葛剌(今孟加拉)、南浡里(在今蘇門答臘島北部)、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荷姆茲)、祖法兒(今佐法爾)、阿丹(今亞丁灣北岸一帶)、比剌(在今索馬里境內)、竹步(在今索馬里境內)、木骨都索(今索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亞馬林迪)和天方(今麥加,屬沙烏地阿拉伯)等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其出航,統領軍士、水手多達兩萬餘,分乘“寶船”六十多艘,大者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九桅十二帆,可容千餘人。航行使用羅盤,夜則仰視天空星辰,晝夜行駛。其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實為世界航海史上之壯舉。船隊所至,以瓷器、絲綢、金銀、銅鐵等換取香料及其他珍奇寶貨,擴大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往來。隨同出使的馬歡所著《瀛涯勝覽》,費信所著《星槎勝覽》,鞏珍所著《西洋番國志》,記錄了各國的風土人情,山川道里,極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