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以智
明末清初桐城(今屬安徽)人,字密之,號曼公。中年以後為僧,更名大智,號無可。又稱弘智、五老、藥地、浮山、墨歷、木立、愚者大師、極凡老人等。崇禎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早年參加復社,與陳貞慧、冒襄、侯方域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十一年(1638),在南京支持東林子弟顧杲、黃宗羲與復社名士吳應箕等發出《留都防亂公揭》,驅逐閹黨阮大鋮。後居京師。十七年,李自成入都後南下,為阮大鋮等所陷,變姓易名,流寓兩廣。桂王授以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因感無可作為,固辭不就。隱居廣西平樂及湖南武岡等地,在武岡與王夫之相識。後在廣西為清兵所執,剃髮為僧以免。順治十年(1653)在金陵(今南京)皈依曹洞宗覺浪道盛。十二年父死奔喪。此後歷游江西各地,最後入吉安(今屬江西)青原山為住持。康熙十年(1671),因事株連,押解至萬安(今屬江西),疽發背而卒,一說投水死。其學博綜,於經學、天文、地理、歷史、物理、生物、醫藥、文學、音韻、書畫、律呂等均有研究。不拘泥古人成法,主張“考古所以決今”。對西方學術有所涉獵,曾介紹金尼閣之拼音字母、利瑪竇之輿圖與阿拉伯數字。提出“盈天地間皆物”,“物有其故”,可據實考究,“類其性情,征其好惡,推其常,是曰質測。質測則藏通幾者也”(《物理小識·自序》)。“質測”即為今之自然科學,“通幾”即為今之哲學,認為哲學原理源於各科學之中。反對理學家“舍物以言理”,提出“凡相因者皆極相反”、“一在二中”、“寂歷同時”等觀點。著有《通雅》、《物理小識》、《浮山文集》、《博依集》、《東西均》、《藥地炮莊》、《易余》、《烹雪錄》,編定《周易時論合編》、《青原志略》與其他語錄、詩集、筆記等近四百萬言。子中通與學生揭暄皆當時著名數學家。然其學派在清代淹沒無聞,近數十年始為學者重視。
方以智
方以智字典分解
智國語字典 智 zhì 聰明,見識:智力。智慧。智商。智育。智慧型。智謀。才智。機智。理智。明智(a.考慮問題周到、嚴密;b.有遠見)。足智多謀。利令智昏。 愚 筆畫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