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北上

歷史字典解釋

1924年10月25日,馮玉祥在北京召開政治軍事會議,電約孫中山北上共商國事。祺瑞也致電孫中山表示歡迎。10月27日,中山分別復電馮玉祥、段祺瑞,表示“擬即日北上,晤商一切”,並於11月10日發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反軍閥的政治立場和國民革命的目的,主召開國民會議以解決時局問題。12月4日孫中山經香港、上海、取道日本、抵達天津,31日至北京。孫中山在北上途中,多次發表演說,主張在國民會議上,要打破軍閥和帝國主義者。他認為只有打破這兩個東西,中國才可能和平統一,才可能長治久安。孫中山北上不只一次,早在1912年8月就曾應袁世凱之邀北上,結果陷入袁世凱的圈套,成為妥協的北上。而這一次才是革命的北上。段祺瑞也準備效法袁世凱給孫中山設下圈套,但是有廣大民眾作為後盾的孫中山,則表現了堅決的不妥協的態度,這反映了孫中山在政治上的進步。

詞語分解

  • 北上的解釋 向北登上;向北去。 戰國 宋玉 《風賦》:“然後徜徉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羅帷,經於洞房,迺得為大王之風也。”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北上 太行山 ,艱哉何巍巍。” 蕭華 《通過大涼山》:

歷史事件推薦:侯大苟起義

明代中期廣西瑤、壯等族人民起義。散居在大藤峽地區泛指今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以及武宣、象州、蒙山、桂平、貴縣、平南、藤縣等廣大地區的瑤、壯等族人民,經常起義反抗明朝封建統治者和本族土司的壓迫剝削。正統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孫中山北上歷史

相關歷史

孫中山北上_孫中山北上介紹_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