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柳條邊

柳條邊

清初在今遼、吉兩省,插柳結繩,以定內外,謂之柳條邊,亦稱柳牆。清入關後,把東北視為祖居聖地,列為禁區。遼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區是滿族“祖宗肇跡興王之所”,是其最早的根據地。清初,關內鬥爭形勢複雜,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清朝在關內的統治未穩,這使他們認為有必要保護好這塊根據地。因此把這裡劃為特別行政區,稱為“內地”或“本部”,嚴禁其他各族,尤其是漢人入內,更不許在這裡墾耕和放牧。為此,作為該特別行政區分界的特殊標誌,修築了一條柳條籬笆,名為“柳條邊”。用土堆成寬三尺、高三尺的堤,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條三根,各柳條間再用繩索連結橫條柳枝。柳條邊南起鳳凰城(今遼寧鳳城)西南,北到開原附近的威遠堡,再折而轉向西南,直到山海關與長城相接。此段從順治初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完成,長一千九百五十餘里,稱為“老邊”。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 到二十年,又從威遠堡向東北方向修到法特哈(今吉林北法特),稱為“新邊”。在柳條邊上,設有二十一個關卡(即“邊門”),盤查過往行人,凡進出邊門的各族居民,必須持有證明,從指定的關卡驗證出入,否則以私入“禁地”論罪。威遠堡附近的一段,是盛京(今遼寧瀋陽)和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兩個地區的分界處。老邊和新邊連成的西邊一線,構成了內蒙古跟盛京、寧古塔相互間的分界。隨著各族人民反封建鬥爭和各地區經濟聯繫的加強,到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時期,柳條邊已形同虛設。

柳條邊字典分解

柳條邊的解釋 清 初 順治 間開始分段修築,至 康熙 中陸續完成的一條柳條籬笆。也稱 盛京邊牆 、 柳牆 、 柳城 、 條子邊 。南起今 遼寧 鳳城 南,東北經 新賓 東折

柳條的解釋 [wicker;osier;willow branch] 編織筐、包、籃子等用的柳樹柔軟的枝條柳條包

邊國語字典 邊 (邊) biān 物體的周圍部分,外緣:邊緣。邊沿。 國家或地區交界處:邊疆。邊界。邊防。邊境。邊陲(邊境)。 幾何學上指夾成角或圍成多角形的直線:等邊三角

順便了解:柳灣【歷史地名】

在今河北徐水縣東北十里。《方輿紀要》卷12安肅縣: 柳灣,“ 《志》 云: 宋與契丹分界二十里,即此。俗名蘆草灣,今堙”。 村名。在青海省樂都縣東部、湟水北岸。屬高廟鎮。人口 1130。產春小麥,兼種少量蔬菜。商業較盛。蘭青鐵路和甘青公路經此。古蹟有柳灣原始社會墓地,設有彩陶研究中心,並有展室供研究、參觀遊覽。

柳條邊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