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相楊么起義
南宋初年洞庭湖地區農民起義。領導者為武陵(今湖南常德)一帶巫教首領鐘相和龍陽(今湖南漢壽)農民楊么(本名太)等。自徽宗時,鐘相即以行醫為名,利用宗教組織農民,宣傳“等貴賤,均貧富”的主張,自謂“有神靈與天通, 能救人疾患”,深得遠近人民擁護,被稱為“老爺”、“天大聖”。如此二十多年,逐漸形成以其家鄉武陵縣唐封鄉水連村為中心的根據地。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春,組織義軍三百人,命其子鍾昂(一作鍾子昂)率領北上抗金勤王。被遣返後,適逢金軍及南宋潰軍孔彥舟部在湖湘地區輪番騷擾擄掠,地主、官府也加緊搜刮人民。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二月,遂以三百勤王義兵為骨幹,聚眾起義,很快占領鼎(治今湖南常德)、澧(治今湖南澧縣東)、潭(治今湖南長沙)、峽(治今湖北宜昌)、岳(治今湖南嶽陽)、辰(治今湖南沅陵)等州所屬十九縣,眾至數十萬人。遂稱楚王,國號大楚,年號天載(一作天戰)。立子昂為太子, 設官分職,建立了起義政權。義軍所至焚毀官府、寺廟及豪右之家,鎮壓官吏、反動儒生、僧道、巫醫、卜祝之人。斥宋朝法制為“邪法”,謂鎮壓地主官吏為“行法”,稱剝奪地主豪富財產為“均平”。對地主手中的部分土地實行剝奪,或雖不剝奪而令地主“出納租課”。至三月間,遭孔彥舟暗算,兵敗,與子昂被俘犧牲。六月,部將楊么、夏誠、周倫等結大寨於龍陽。紹興三年(1133)四月,楊么被推為總領袖,稱大聖天王,立鐘相少子子義為太子,有眾二十萬。實行兵農相兼,陸耕水戰。打造多種型式戰船,訓練強勁水軍,屢敗官軍。繼續堅持實行鐘相的革命政策。勢力範圍東起岳州,西達鼎、澧二州,北至公安(今湖北今縣),南抵長沙界內。多次拒絕南宋招安和偽齊所謂“聯兵滅宋”、“分地而王”的引誘,表現了嚴正的革命立場。紹興四年八月,南宋派岳飛率部前來鎮壓起義軍,採用破壞生產、經濟封鎖、招降納叛與軍事進攻幾手並施的策略。紹興五年六月,因叛徒黃佐、楊欽等出賣,楊么大寨始為岳軍所破,么戰敗投水被俘犧牲。此次起義,前後堅持鬥爭達五年多,為宋代較大規模的一次農民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