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口授田
北魏初年一種以人口為依據分配土地的辦法。鮮卑族拓跋部在拓跋珪平定中原前,是以遊牧生活為主的部落。拓跋珪平定中原後,開始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東北)及其周圍分土定居。拓跋氏統治者又從中原地區及當時的蒙古草原上遷來大批被征服的各族人口。對這些被征服後而遷置於新地的新民新戶,北魏政府實行計口授田的辦法,使他們與土地結合,在新居住區從事農業生產,並向政府交納租賦。這種依據人口分配土地的辦法,成為北魏政府後來系統地實行均田制的先聲。
計口授田字典分解
計口的解釋 計算人數。《後漢書·蔡茂傳》:“ 融 欲以為 張掖 太守,固辭不就;每所餉給,計口取足而已。” 唐 韓愈 《唐故江西觀察使韋公墓志銘》:“公既至,則計口受俸錢
授田的解釋 古時按戶分田的制度。如 夏 的貢法, 殷 的助法, 周 的徹法。田為公有,受田者向國家納稅。年老及身故,還田。 唐 代亦實行授田法,其制有異前代。《舊唐書·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