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事件>> 韓山童、劉福通起義

韓山童、劉福通起義

元末北方農民大起義。因起義者以頭裹紅巾為標誌,故又稱紅巾軍大起義。領袖韓山童,原籍欒城(今河北欒城西),其祖父因傳播白蓮教謫徙廣平永年(今河北永年東南)。領袖劉福通,潁州(今安徽阜陽)人。韓山童、劉福通均為北方白蓮教首領。元末,階級矛盾與民族矛盾異常尖銳。蒙古貴族集團窮奢極欲,肆意揮霍;蒙漢地主階級巧立名目,殘酷剝削;加之水旱災害與饑荒瘟疫,人民生活痛苦不堪。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賈魯治河,進一步加重了人民負擔。元政府濫發紙鈔,造成物價飛騰。人民除了造反別無生路。韓山童、劉福通決定利用這一有利時機發動起義。他們利用白蓮教積極組織民眾,宣傳“彌勒佛下生”、“明王出世”,鼓舞人們戰勝黑暗,爭取光明。同時,又利用漢族人民的民族情緒,宣傳韓山童實為宋徽宗八世孫,當為中國主。他們乘賈魯治河之機,傳播民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並暗地將獨眼石人埋在即將開挖的黃陵岡(今山東曹縣東南)黃河故道。石人一挖出,訊息四傳,人心浮動。韓山童、劉福通見起義時機成熟,遂於至正十一年五月,在潁州潁上縣(今屬安徽)聚集教徒三千餘人準備起事。不料訊息走漏,官軍趕來,韓山童被捕犧牲,妻楊氏、子韓林兒乘間逃走。劉福通等奮力突圍,攻下潁州城。樞密院同知赫廝、禿赤率阿速軍前來鎮壓,但迫於起義軍聲勢,不戰自潰。起義軍迅速占領毫州(今安徽亳縣)、項城(今河南沈丘)、朱皋(今河南固始西北)、羅山、真陽(今河南正陽)、確山、汝寧(今河南汝南)、息州(今河南息縣)、光州(今河南潢川)等地。在這次起義影響下,徐壽輝、彭瑩玉、芝麻李、布王三、孟海馬、郭子興等也相繼在各地起兵反元。至正十五年正月,劉福通等迎立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建都毫州,國號大宋,建元龍鳳。十二月,元軍攻占毫州,都城遷至安豐(今安徽壽縣)。次年秋,大宋軍勢力再起。八月,在許州(今河南許昌)、毫州、太康、嵩州(今河南嵩縣)、汝州(今河南臨汝)等地,連連取勝。九月,大宋軍將領李武、崔德西進潼關。自至正十七年始,大宋軍分路北進。劉福通率主力攻汴梁(今河南開封);毛貴由山東入河北;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趨關中;關先生、破頭潘繞道山西,取大都(今北京)。至正十八年五月,劉福通克汴梁,定為都城,軍威大振。但其餘幾路北伐並未成功。西路白不信在鳳翔為元將察罕帖木兒所敗,李喜喜率餘眾入四川。中路關先生等克大同,奔塞上,取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焚元宮闕,繼又東進遼陽。東路毛貴挺入河北,直逼大都,但孤軍無援,兵敗柳林(今北京通縣南),又退回山東。毛貴為部將趙均用所殺。至正十九年五月,察罕帖木兒率大軍圍攻汴梁,劉福通堅守百日,城破走安豐。形勢自此急轉直下。至正二十三年春,降元的張士誠遣部將呂珍圍安豐,朱元璋率部救援,迎韓林兒、劉福通至滁州(今安徽滁縣)。至正二十六年,廖永忠奉朱元璋命迎韓林兒等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在瓜步(今江蘇六合東南)渡江時船沉,韓林兒等死於江中。大宋政權覆亡。

也學習下:韓弘【歷史人物】

明福建福清人,字士毅。永樂十三年進士。授戶部主事。轉任寧王朱權府長史。以好直諫,為王誣以他事逮送至京。江西省臣為弘訴實情,調永平府同知。治績最優,升揚州知府。終官浙江左參政。

韓山童、劉福通起義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