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征高麗
隋煬帝為炫耀武力,擴大個人聲威,先後三次進攻高麗。從大業三年 (公元607年)起,隋煬帝就積極擴軍備戰,擬東征高麗。大業八年,隋軍水陸兩路,首攻高麗:陸軍一百一十三萬人,號稱二百萬,由煬帝親自率領,分二十四軍從涿郡(今北京)出發,隨軍民夫二百多萬,趨平壤;水軍七萬人由大將來護兒率領,從東萊(今山東掖縣)海口出發,浮海先進,直指浿水(今朝鮮大同江)。高麗舉國軍民據險堅守,頑強抵抗。隋軍普遍厭戰,士氣低落,紛紛逃散。水軍進至平壤,先勝後敗,不敢復留。煬帝親率隋軍主力久攻遼東(今遼寧遼陽)不下;大將宇文述、于仲文率陸路九軍,計三十五萬五千人,趨至平壤附近,終因糧盡而還,至薩水(今朝鮮清川江)遭高麗伏擊,生還者僅二千七百人。大業九年正月,隋煬帝再次征天下兵集涿郡,又募民為驍果(即衛士),擬二征高麗。四月,煬帝率大軍渡過遼河,即兵分兩路:一路由煬帝指揮,猛攻遼東城;一路由大將宇文述、楊義臣率領,直趨平壤。水軍仍由來護兒統領,從東萊海口出發。遼東城高麗守軍拚死奮戰,隋軍攻城,二十餘日不下,雙方損失慘重。六月,隋宰相楊素子、禮部尚書楊玄感在黎陽(今河南濬縣)發動兵變,進圍洛陽,企圖奪取帝位。煬帝不得不撤軍平叛,二征高麗之戰又告失敗。大業十年三月,煬帝親臨涿郡,三征高麗。時隋境已亂,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所徵兵士多失期不至,煬帝遂留駐遼西懷遠鎮(今遼寧遼陽西北),不敢渡遼河東進。來護兒率水軍自登、萊海道進至卑奢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擊敗沿路高麗守軍,直趨平壤。高麗民眾因連年作戰,早已困弊不堪,國王高元被迫遣使求和。八月,隋軍班師回國。隋煬帝三征高麗,前後持續三年之久,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也給高麗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
三征高麗字典分解
三征的解釋 (1).三國 魏 征南將軍 王昶 、征東將軍 胡遵 、鎮南將軍 毋丘儉 的合稱。《資治通鑑·魏邵陵厲公嘉平四年》:“是時,征南大將軍 王昶 、征東將軍 胡遵 、
高麗的解釋 [Koryo] 朝鮮歷史上的王朝(公元 918—1392)。我國習慣上多沿用來指稱朝鮮或關於朝鮮的事物過了高麗界,海水竟似湖光,藍極綠極,凝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