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山
鼓山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滏口。在今河北武安縣南二十八里。《寰宇記》 卷56滏陽縣引 《宋永初古今山川記》 云:鼓山有石鼓形二所,南北相當。俗語云,南鼓北鼓相去十五。《冀州圖》 云: 鄴城西有石鼓,鼓自鳴即有兵”。《魏書·地形志》: 魏尹臨漳縣有鼓山。《資治通鑑》: 南朝梁太清元年 (547),“虛葬齊獻武王 (高歡) 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明嘉靖 《武安縣志》 卷1: 鼓山 “在縣南三十里。一名滏山”。
②一名鼓堆、古堆。在今山西新絳縣西北二十二里古堆村附近。《資治通鑑》: 隋義寧元年 (617) 八月,李淵率兵 “宿鼓山”。《清一統志·絳州一》 引《絳州志》: “鼓山即鼓堆,周四里,高五丈,穹窿而圓,狀如覆釜。人馬踐履有聲,故名。”
③在今福建古田縣東境。《方輿紀要》 卷96古田縣: 鼓山 “在縣東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馬山,在旗、鼓之間”。
④即今福建福州市東南鼓山。延袤三十里,風景秀麗,為登覽勝地。主峰屴崱峰,海拔969米。《方輿勝覽》 卷10福州山川: 鼓山 “在閩縣,有石狀如鼓,故名。或雲,每雷雨作,中若鼓聲”。山腰湧泉寺,建於五代梁開平二年 (908),為我國東南佛教名剎,寺記憶體有貝葉經及明清兩朝善本佛經九千部兩萬餘冊。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題刻一百八十餘處,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點,有 “福州碑林” 之譽。
(1)古山名。又名古堆或鼓堆。在今山西省新絳縣西北。因其穹窿而圓,狀如覆釜,人馬踐覆有聲,故名。《大唐創業起居注》:隋義寧元年(617年),李淵“宿於絳郡西北之鼓山”,即此。(2)今山名。(1)又稱滏山。在河北省西南部、邯鄲市嶧嶧礦區內。山體南北向,由石灰岩構成。主峰老石台,海拔846米。山南麓有南響堂山石窟,山腰有北響堂山石窟。(2)在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因山頂有巨石如鼓得名。別名石鼓。有屴崱、白雲、鼓子諸峰,最高峰屴崱峰,俗稱絕頂峰,海拔969米。是觀日出之佳處。山體以花崗岩為主。《方輿勝覽》福州山川:鼓山“在閩縣。有石狀如鼓,故名。或雲每雷雨作,中若鼓聲”。山腰湧泉寺,建於五代梁開平二年(908年),為東南佛教名剎。寺記憶體有貝葉經及明清兩代善本佛經九千部兩萬餘冊。山上自宋至清摩崖題刻一百八十餘處,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福州碑林”之譽。寺西有白雲諸洞、鼓山十八景等。
詞語分解
- 鼓山的解釋 在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閩江北岸。海拔米。岩壑幽奇,山徑盤曲。山中有湧泉寺,始建於公元年,建築輝煌精巧。寺西有鼓山十八景和白雲洞諸勝。還有峰、獅子峰、鳳池山、靈源洞和鼓山摩崖石刻等名勝古蹟。
- 鼓的字典解釋 鼓 ǔ 打擊樂器,圓柱形,中空,兩頭蒙皮:鼓樂(?)。鼓角(僶 )。大鼓。 形狀、聲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敲擊或拍打使發出聲音:鼓吹。鼓譟。 發動,使振作起來:鼓勵。鼓動。鼓舞。一鼓作氣。 高
- 山的字典解釋 山 ā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屋兩側的牆壁。亦稱“房山”)。 形容大聲:山響
歷史地名推薦:乾溪 (谿)
春秋楚邑。在今安徽亳州市東南。《左傳》: 昭公六年 前,楚伐吳,“師於豫章,而次於乾溪”。十二年 前,“楚使盪侯等帥師圍徐以懼吳。楚子次於乾溪,以為之援”。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鼓山歷史
猜你喜歡
黎陽鎮的歷史解釋
北周黎陽縣有黎陽鎮。食蕨的歷史解釋
借指隱居避世。唐杜甫列子乘風的歷史解釋
舊題戰國列禦寇列子黃漢塘的歷史解釋
即今浙江嘉興市至平湖色絲虀臼的歷史解釋
源見絕妙好辭。絕辭的茆山河的歷史解釋
在今浙江杭州市城區。曹莊的歷史解釋
在今山東巨野縣東南。沈夢蘭的歷史解釋
字古春。浙江烏程今吳晉懷公的歷史解釋
生卒前名圉。惠公子。梁渠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甘肅省酒泉眾毛攢裘的歷史解釋
攢積聚。裘皮衣。將許西安縣的歷史解釋
西漢置,屬齊郡。治所伍舉的歷史解釋
春秋楚國人。伍參子。元順宗的歷史解釋
即答剌麻八剌。黍谷的歷史解釋
參見暖氣寒谷披雲霧睹青天的歷史解釋
喻除去障翳,得見光明吐木秀克鎮的歷史解釋
在新疆 * 爾自治區溫赤鳳的歷史解釋
舊題漢伶玄趙飛燕外傳州軍府參軍事的歷史解釋
官名。為州軍府不署曹曾懋的歷史解釋
宋贛州人,字叔夏。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