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地名>> 澧縣

澧縣

1913年改澧州置,屬湖南武陵道。治所即今湖南澧縣。1916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湖南省。


在湖南省北部,澧水下游,北鄰湖北省。屬常德市。面積2075平方千米。人口87.8萬。轄14鎮、18鄉。縣人民政府駐澧陽鎮。《太平寰宇記》澧州:“州在澧水之北,故取為名。”隋開皇九年(589年)析石門縣置澧陽縣,治所在澧陽縣東南太和南村,即今縣城東南7千米邢市村;為澧州治。唐大曆十四年(779年)遷治所至今縣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州、縣治所寄寓陶家市山砦,尋復舊。元屬澧州路,路、縣同治。至正十六年(1356年)移治新城,即今津市市新洲鎮。明洪武初遷回故治,屬澧州府。洪武九年(1376年)降府為州,澧陽縣省入,屬常德府;三十年屬岳州府。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澧州直隸州,屬湖南布政使司。1913年廢州,改稱澧縣,治今址。1914年屬武陵道,1916年屬湘江道,1922年直屬省。1949年屬常澧專區。1950年屬常德專區,析置縣級津市市。1952年撤銷津市市入澧縣,縣人民政府遷駐津市鎮。1953年復置津市市。1954年縣人民政府遷返縣城。1963年復撤津市市入澧縣。1968年屬常德地區。1979年再置津市市。1988年屬常德市。地處武陵山向洞庭湖盆地過渡地帶。西北地勢較高,多丘陵和山地。澧水及其支流涔、澹、道水和松滋河流貫全境,並有七里湖等湖泊。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農業主產稻、棉花、油菜籽等,兼產小麥、大豆、薯類、麻類、茶葉、柑橘等,並產蜂蜜及魚、蝦。礦產有鹽、煤、石膏、石灰石、鐵、磷、硫黃、芒硝、重晶石、石英等。有機械、紡織、採礦、建材、化工、釀酒、食品加工等工業。焦柳鐵路縱貫縣境,設金羅站。207國道、澧松、澧津等公路為主幹線,輔以縣城為中心向各鄉、鎮輻射的公路網,縣境鄉、鎮間互通公路。澧水常年通航,西溯石門、慈利,東航津市、長沙等地。紀念地有澧陽鎮和平街蔣翊武誕生地。古建築有縣城文廟、車溪鄉余家牌坊、宜萬鄉花瓦寺塔,古蹟有仙眠洲李群玉《水竹居》遺址、夢溪鎮三元宮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及西周城牆遺址。

澧縣字典分解

澧的解釋 澧 lǐ 〔澧水〕水名,在中國湖南省。 筆畫數:16; 部首:氵; 筆順編號:4412512211251431

縣的解釋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

不妨一看:澧陽鎮【歷史地名】

在湖南省澧縣中部偏南。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59.4平方千米。人口10.2萬。鎮人民政府駐澧陽,人口5.4萬。以地處澧水北岸得名。為古澧州城。1913年廢澧州置澧縣,為縣治。1927年置澧蘭鎮。1936年析為城東、城西二鎮,翌年複合為澧蘭鎮。1946年為紀念蔣翊武改為翊武鎮。1950年設城關鎮。1952年改名舊城鎮,旋改澧陽鎮。1954年復名城關鎮,1960年設城關鎮公社,1971年復置城關鎮。1

澧縣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