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
①在今福建羅源縣北。明王應山《閩都記》卷32羅源縣:文殊山“在縣東隅。其山如伏獅,宋邑宰林榷嘗夢岩中電光四起,明晨往視,見石罅中有文殊像,遂構殿居之,故名山”。
②在今甘肅嘉峪關市南界。海拔2228米。《清一統志·肅州》:文殊山“在州西南三十里。兩峰南北對峙,水泉中流。昔人多鑿洞穿穴,繪塑佛像,又名羅漢洞”。
在甘肅省嘉峪關市與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交界處。為西北—東南向弧形山。隋曾名崑崙山。唐又稱洞庭山,後建文殊寺稱今名。又傳說文殊菩薩曾居此得名。主峰海拔 2228 米。山體破碎,岩石裸露。居古代絲綢之路必經要道。從北朝到清代,歷代都在山上開鑿石窟,興建廟宇,分前山里和後山里兩個區域。現存石窟十餘個,多已殘破。千佛洞、萬佛洞較完整,屬北魏支提窟。壁畫色彩妍麗,風格典雅。
文殊山字典分解
文殊的解釋 佛教菩薩名。 文殊師利 或 曼殊室利 的省稱。意譯為“妙吉祥”、“妙德”等。其形頂結五髻,象徵 大日如來 的五智;持劍、騎青獅,象徵智慧銳利威猛。為 釋迦牟尼佛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