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屬建平郡。治所在高陽城(今湖北興山縣北豐邑坪)。《輿地紀勝》卷74興山縣:“興山者環邑皆山也,縣治興起於群山之上,故名。”南朝宋廢。唐武德三年(620)復置,屬歸州。貞觀十七年(643)移治太清鎮(今湖北秭歸縣東北茅坪鎮)。天授二年(691)移治古夔子城(今秭歸縣西北歸州鎮)。北宋開寶元年(968)移治昭君院(今興山縣西南)。端拱二年(989)移治香溪北(即今興山縣南二十四里高陽鎮)。熙寧五年(1072)廢。元祐五年(1090)復置。明正統九年(1444)廢。弘治三年(1490)復置。清屬宜昌府。民國初屬湖北荊南道。1921年屬荊宜道。1932年直屬湖北省。1992年12月徙治古夫鎮(即今興山縣)。
在湖北省西部。屬宜昌市。面積 2328 平方千米。人口18.5萬。轄6鎮、2鄉。縣人民政府駐古夫鎮。漢秭歸縣地。三國吳永安三年(260年)析秭歸縣北境置興山縣。據清光緒《興山縣誌》,因“環邑皆山,縣治興建於群山之上,故名”。南朝宋省。唐武德三年(620年)復置,治今秭歸縣界,屬歸州。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省入秭歸縣,元祐五年(1090年)復置,屬歸州。南宋末移今址。明正統七年(1442年)省入巴東縣,成化七年(1471年)復置,屬歸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屬宜昌府。1914年屬荊南道,1921年屬荊宜道,1927年直屬省。1949年屬宜昌專區,1959年屬宜都工業區。1961年復屬宜昌專區,1970年屬宜昌地區。1992年屬宜昌市,縣治由高陽鎮遷至古夫鎮。地處鄂西山地,北部屬大巴山,南部屬巫山,西部的仙女山,海拔 2426 米,為縣境最高峰。香溪縱貫中部,有高嵐河、汀坪河、涼台河等支流注入。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主產玉米、薯類。並產柑橘、核桃、茶葉、油桐、生漆、烏桕等,尤以夏橙、露仁核桃著名。盛產杜仲,還有天麻、金釵、靈芝等中藥材。礦產有磷、螢石、硫鐵、銀釩、煤等。工業有採礦、水電、化工、森工、建材、食品等。209國道、白峽、宜秭等公路經此。名勝古蹟有寶坪昭君故里、高嵐風景區、牡羊寨等。
興山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