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方城
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之長城。楚“方城”之稱始見於《左傳》、《國語》。《左傳》僖公四年(前656年):屈完曰:“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國語·齊語》記齊桓公“遂南征伐楚,濟汝,逾方城,望汶山”。韋昭註:“方城,楚北之阨塞也。”《左傳》襄公十六年(前557年):“楚師敗績,晉師遂侵方城之外。”其可考之大致走向是,西南自今鄧州市東北境,沿湍水東岸北上,入今內鄉縣東北境與今南召縣西北境,繼折向東,沿伏牛山脈南麓伸至今魯山縣東南境,遂轉向東南,入今葉縣與方城縣交界地,東行,至今舞陽縣境折向南,入今泌陽縣境,由此轉向西南入唐河縣境,總長近千里。一說此長城北段,即伏牛山南麓一段,實依山為險,未築城牆。其東、西兩段系就地取材,以土、石構築。據實地考察,在今葉縣與方城縣間大吳口附近仍可見土、石長城遺蹟,東西走向,垣有南北兩重。或說方城非一時所修,魯山縣以東部分築於春秋時期,以西部分擴建於戰國楚頃襄王初年。
楚方城字典分解
城國語字典 城 chéng 圍繞都市的高牆:城牆。城池。城圈。城郭(“城”指內城牆,“郭”指外城牆)。城樓。城堞(城上的矮牆,亦稱“女兒牆”)。城垛。 都市:城市。城鎮。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