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縣
歷史字典解釋:
①秦置,屬會稽郡。治所即今浙江紹興市。以在會稽山之北而得名。東漢永建四年(129)為會稽郡治。南朝陳與會稽縣同為會稽郡治。隋開皇九年(589)廢。唐武德七年(624)復置,次年廢。垂拱二年(686)復置,大曆二年(767)又廢。七年(772)又置,元和七年(812)再省。十年(815)復置,與會稽縣同為越州治。南宋為紹興府治。元為紹興路治。明、清為紹興府治。1912年與會稽縣合併為紹興縣。
②金大定七年(1167)改河陰縣置,屬應州。治所在今山西山陰縣東南二十五里山陰城鎮。貞祐二年(1214)升為忠州。蒙古至元二年(1265)廢,後復置。清屬大同府。民國初屬山西雁門道。1928年直屬山西省。1949年移治岱嶽鎮(今山陰縣)。
(1)古舊縣名。秦置,治今浙江省紹興市。屬會稽郡。東漢永建四年(129年)為會稽郡治。因處會稽山之陰(北)而得名。隋開皇九年(5 * )改會稽縣。唐武德七年(624年)析會稽縣復置,與會稽縣同城而治。後歷為越州、會稽郡、紹興府、紹興路治所。1912年兩縣合併,改紹興縣。(2)今縣名。在山西省北部、內長城雁門關外。屬朔州市。面積 1658 平方千米。人口21.8萬。轄4鎮、10鄉。縣人民政府駐岱嶽鎮。唐為馬邑縣地,遼置河陰縣,初屬朔州,後屬應州。金大定七年(1167年)改名山陰縣,治今縣南故驛村北。因縣境在佛宿山之北得名,清光緒《山西通志》:“遼河陰縣,以縣在桑乾之南。水南曰陰,故曰河陰。其後更名山陰,以在復宿山之北。”復宿山即佛宿山。貞祐二年(1214年)升為忠州,屬西京路。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併入金城縣,後於今山陰城復置山陰縣。明、清均屬大同府應州。1914年屬雁門道,1927年直屬山西省。1937年縣治移至今址。1949年屬察哈爾省雁北專區。1952年改屬山西省雁北專區。1958年與應縣並為山陰縣,屬晉北專區。1959年恢復原制。1961年復屬雁北專區。1967年屬雁北地區。 * 屬朔州市。地處大同盆地西南部。桑乾河、黃水河、木瓜河、元子河流經境內。屬中溫帶半乾旱氣候。農產以玉米、小麥、穀子、莜麥、馬鈴薯、豆類、油料作物為主。礦產有煤、鐵、鋁土、石灰石、方解石、大理石、石英、鉀長石、黑雲母等。工業有煤炭、煉焦、冶金、電力、食品、化工、建材、針織等。同蒲鐵路和208國道經此。名勝古蹟有古長城、舊廣武城、漢墓群、哺乳化石群、王家屏墓等。
詞語分解
- 山陰的解釋 山坡背陰的一面;山的北側詳細解釋.山朝北的一面。《漢書·郊祀志上》“從 * 下” 唐 顏師古 註:“山南曰陽,山北曰陰。” 唐 姚合 《寄楊工部聞毘陵舍弟自罨溪入茶山》詩:“芳新生石際,幽嫩在山陰
- 縣的字典解釋 縣 (縣) à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á 古同“懸”。 筆畫數:; 部首:厶; 筆順編號:
歷史地名推薦:??縣
西漢改寢縣置, 屬汝南郡。 治所即今安徽臨泉縣。 註: “應劭曰: 孫叔敖子所邑之#;#;丘是也。 世祖更名固始。 師古曰: #;#;音子衽反。” 東漢改為固始侯國。 古縣名。西漢置,即今安徽省臨泉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