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市
歷史字典解釋:
1945年於舊寧夏城置,為寧夏省會。治所即今寧夏銀川市。取流經市境之黃河 (銀川) 為名。1958年後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
簡稱銀。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北部,西倚賀蘭山,東瀕黃河。自治區人民政府駐地。面積4358平方千米(市轄區1328平方千米)。人口133萬(市轄區71.8萬)。轄興慶、西夏、金鳳區和永寧、賀蘭2縣,代管靈武市。市人民政府駐興慶區。明末曾以“銀川”形容此段黃河及其沿岸平原灌區,後演為寧夏省城別名,後作市名。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置懷遠縣,治今市東南,屬懷遠郡。隋廢郡存縣,先後屬靈州、靈武郡。唐移今市。宋初為懷遠鎮。天禧四年(1020年)李德明置興州,西夏顯道二年(1033年)升為興慶府,天慶十二年(1205年)又改為中興府。西夏自李德明居興州,迄於夏亡,均建都於此。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置寧夏路。明洪武三年(1370年)為寧夏府治;九年後為寧夏衛治。清雍正二年(1724年)裁衛為寧夏府治,置寧夏、寧朔二縣為附郭縣。1913年廢府存縣,為朔方道治。1914年為寧夏道治。1927年為寧夏行政區治。1928年為寧夏省治。1942年寧夏縣改名賀蘭縣,遷治謝崗堡;寧朔縣遷治小壩堡。1945年析賀蘭縣城區設市,直屬寧夏省。1949年仍為寧夏省直轄。1954年屬甘肅省銀川專區。1958年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地處銀川平原中部。黃河由西南向東北流貫東部。屬中溫帶乾旱氣候。農業主產稻、小麥、玉米、甜菜。有機械、化工、軸承、紡織、食品、建材、電子等工業。包蘭鐵路、109國道縱貫南北。有寧夏大學、寧夏工學院、寧夏農學院、寧夏醫學院等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多所。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蹟有西夏王陵、明長城、滾鐘口、李俊塔、海寶塔、承王寺塔、玉皇閣和賀蘭山自然保護區等。
詞語分解
- 銀川市的解釋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在區境中部,西倚賀蘭山,東臨黃河,包蘭鐵路經此。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年設市。人口
- 銀川的解釋 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臨黃河,市區面積,平方公里,市區人口萬。銀川平原素有;塞上江南;之稱,是古老的灌溉農業區。煤儲量豐富,為自治區的煤炭基地
- 市的字典解釋 市 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 人口密集的行政中心或工商業、文化發達的
歷史地名推薦:小孤堆集
集鎮名。在安徽省淮南市南部。孤堆回族鄉人民政府駐地。人口。以村北有一古墓葬俗稱孤堆得名。盛產棉花、油菜籽、瓦蝦、銀魚。有糧油加工、磚瓦、農機修配等廠。合淮公路經此。村東南有袁術孤堆,傳為三國袁術墓。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