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濟橋
俗稱湘子橋。在今廣東潮州市東門外,橫跨韓江。始建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寶慶二年(1226)建成,歷時57年。東西兩端築石橋墩十八個, 上架石樑作橋面。中間一段,寬約100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船擺渡。當時取名濟川橋。明宣德十年(1435)重修,兩端石橋墩增至二十四個,中段用十八隻梭形木船連線成浮橋,故稱“十八梭船二十四洲”,改稱廣濟橋。是我國較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清雍正元年(1723)又在浮橋兩端石橋墩上置鐵牛兩隻,牛背鐫有“鎮橋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置於橋上。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又稱南渡橋。在浙江省奉化市東。歷史上是奉化三大水陸交通要道之一,上通台溫,下達寧紹,為商旅過往必經之路。橋始建於宋,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重建,明清時期多次重修。為4孔梁式廊橋,全長51米,寬6.7米。石制橋墩,上承木樑,樑上木板鋪面,橋上覆以22間廊屋,引橋旁有小屋12間,內有建橋碑記、禁約碑等5塊石碑。 (2)在廣東省潮州市東韓江上。因有韓湘子書“洪水止此”石碑於橋畔的傳說,又名湘子橋。是古代著名橋樑之一。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歷時56年建成。初為浮橋,淳熙元年(1174年)毀於洪水,太守常禕重修,築墩架橋。東西兩段18墩,全長517.95米。中間一段,寬約百米,水流湍急,未能架橋,只用小舟擺渡,當時取名濟川橋。明宣德十年(1435年)以後重修,並增建5墩,稱廣濟橋;正德年間,又增建1墩,總共24墩。橋墩用花崗石塊卯榫砌成。水流湍急的江心一段,不能造墩架梁,改用18艘梭船聯成浮橋,能開能合,是國內最早的一座開關活動式大石橋。明代大修5次,並在橋墩上建起24座形式不同的“望樓”(已圮)。清雍正元年(1723年)又在浮橋兩端石橋墩上置鐵牛,牛背鐫有“鎮橋御水”四字,早已不存。1958年由於交通需要,將梭船拆除,改為直通大橋。1980年重鑄鐵牛一隻,置於橋上。橋頭有廣濟門城樓。1989年於下游1千米處另建韓江大橋。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潮 州 廣 濟 橋
廣濟橋字典分解
橋國語字典 橋 (橋) qiáo 架在水上或空中便於通行的建築物:橋樑。橋墩。橋涵。橋頭堡。吊橋。棧橋。引橋。立交橋。 形狀如橋樑的:心臟搭橋手術。 古同“喬”,高。 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