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后宮
歷史字典解釋:
原名天妃宮。俗稱媽祖廟。在今福建泉州市南門。南宋慶元二年(1196)建廟祀莆田湄洲林氏女(海神)。明永樂五年(1407)經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請,奉旨修廟。明代派官出使外國前皆來祭祀祈禱。清康熙十九年(1680)統一台灣,泉州人施琅以此神顯靈助陣,奏請進封天后,廟遂稱天后宮。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 尚保存清初修理時的原貌。近年又重修山門、戲台等。天后宮現為閩台關係史博物館。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又稱天妃宮、娘娘宮。在南開區古文化街中心。元始建,明、清重修、擴建。現存大殿、配殿、鐘鼓樓、山門和幡桿等。“天后”為傳說中護佑航海的安全女神,元代南糧北調,此地為海運和內河航運的中轉站,元泰定三年(1326年)敕建天妃宮,以利漕運。“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一日糧船到直沽,吳罌越布滿街衢”是當時繁榮景象的寫照。宮內為歷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聚會娛樂之所,除舉行隆重祭祀儀式外,還經常有酬神演出。相傳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為天后誕辰,屆時舉辦廟會,出動法鼓、高蹺、重閣、獅子等民間遊藝節目,通宵達旦,遊人如潮。宮南、宮北大街亦為歷代著名的集市貿易和年貨市場。1985年整修,稱“古文化街”。天后宮修復後,闢為天津民俗博物館。(2)原稱天妃宮,俗稱媽祖廟。在泉州市南門天后路。南宋慶元二年(1196年)建廟祀莆田湄洲海上女神林默。據《泉州府志》記載,廟址當時是“蕃舶客航聚集之地”。明永樂五年(1407年)經出使西洋太監鄭和奏請,奉旨修廟。明代派官出使外國前,皆來祭告祈禱。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統一台灣,泉州人施琅以此神顯聖助陣,奏請進封天后,廟遂稱天后宮,特予春秋致祭。現存大殿、後殿、兩翼亭子及東廊,尚保持清初修建時原貌。今又重修山門、戲台等,占地7200平方米,布局構築頗堂皇。後殿立有婆羅門教式石柱兩根,規格與開元寺現存石柱同。前殿原有清初所刻青石龍柱兩根,為閩南石雕傑作,已移開元寺。天后宮現闢為泉州閩台關係史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泉 州 天 後 宮
詞語分解
- 天后的解釋 . 唐高宗 永徽 六年廢 王皇后 ,立 武宸妃 則天 為後。 高宗 稱 * , 武后 稱 天后 。見《舊唐書·則 * 後紀》。.道教神名。 唐 陸龜蒙 《入林屋洞》詩:“題之為 左神 ,理之以
- 宮的字典解釋 宮 ō 房屋(封建時代專指帝王的住所):宮室。宮廷。宮殿。宮觀(刵 )(a.供帝王遊樂的離宮;b.道教的廟宇)。宮禁。宮苑。宮刑。 神話中神仙居住的房屋:天宮。龍宮。蟾宮。 廟宇的名稱:雍和宮。 一些
歷史地名推薦:應縣
年改應州置,屬山西雁門道。治所即今山西應縣。年直屬山西省。年屬察哈爾省,年復屬山西。 在山西省北部。屬朔州市。面積 平方千米。人口.萬。轄鎮、鄉。縣人民政府駐金城鎮。唐末置金城縣,五代梁分雲州置應
猜你喜歡:
{{item.user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