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城鎮
①在今安徽青陽縣南。《清一統志·池州府二》: 臨城廢縣 “在青陽縣南…… 《縣誌》: 臨城鎮在今縣南五里”。
②即今山東棗莊市西薛城。北魏時曾於此置永興縣,北齊廢。向為南北陸路孔道。明、清時為臨城驛。清乾隆十年 (1745) 移縣丞駐此。
(1)在河北省臨城縣東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133平方千米。人口5萬。鎮人民政府駐臨城,人口9850。古為臨邑。隋為房子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改為臨城縣,後歷為縣治。1954年設城關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鄉,同年改鎮,1985年改今名。產棉花、小麥、玉米。煤炭資源豐富。有煤礦及制磚、麵粉、水泥、木器等廠。鎮郝、馮祁公路經此。古蹟有普利塔、息波亭、聖井、護城堤。(2)在江蘇省興化市西南部,南官河、渭水河之間。面積95平方千米。人口5.4萬。鎮人民政府駐十里亭,人口 3100 。鎮因臨近興化城區命名。1958年屬興南公社,1959年析出建臨城公社,1983年改鄉。2000年與劉陸鄉合併改置臨城鎮。產稻、小麥、棉花、油菜籽、淡水魚、慈姑、辣椒、薄荷、蔬菜等。有鋼管、合金鑄造、機械、大理石、建材、拉絲、紡機配件、工藝玩具等廠。市電視台、酒廠、印刷廠、五金廠、塑膠廠等駐境內。泰興公路經此。通水運。(3)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區南部、舟山島東部。三面環山,南瀕海。陸域面積41.4平方千米。人口2.8萬。鎮人民政府駐老碶頭,人口2000。因臨近城關,故名。清宣統二年(1910年)置吳洞鄉。民國建吳榭、洞岙鄉,1953年析為荷花、萬塘、茶山、洞岙、長河、老碶、吳榭七鄉,屬臨城區。1958年建臨城公社,1962年析建老碶、洞岙、荷花三鄉,1985年老碶鄉改為臨城鎮,1992年洞岙、荷花二鄉併入。農貿市場繁榮。鎮郊為島南沿海海積平原,是市主要農產區,建有淡水魚、水果、禽蛋、蔬菜、糧食五大專業生產基地。有機械、化工、油漆、蓄電池等廠,鎮西惠民橋村有舟山市最大電廠——定海電廠。鎮南沿海有碼頭多處,海運便利。杭沈公路貫境。(4)在福建省上杭縣西部。面積199平方千米。人口3.9萬。鎮人民政府駐城北,人口2220。明初建西校場練兵,故名。1958年設城郊公社,1984年改鄉。1986年改名臨城鄉,1994年置鎮。產稻、木材。特產蘿蔔乾。杭梅、板栗、梨等水果亦有名。有水泥、農機等廠。深山公路經此。古蹟南塔寺是1927年朱德自南昌起義後揮師南下攻克上杭縣城時下榻地。(5)在海南省臨高縣北部。縣人民政府駐地。面積62.1平方千米。人口4.9萬。鎮人民政府駐臨城,人口3萬。南宋紹興二年(1132年)始為臨高縣治。原名莫村,後改今名。1958年設公社,1983年改區,1987年改鎮。產稻、甘薯、甘蔗、花生。有食品加工、牛皮加工、油料加工、蠟燭加工等廠。有公路通225國道及西線高速公路。
臨城鎮字典分解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