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髻山
①在今北京市延慶縣東北。《明一統志》卷17永寧縣:雙髻山“在縣東北二十里。絕頂有雙髻並峙,狀若髻然”。
②即今福建莆田縣東南五侯山。《方輿勝覽》卷13興化軍:雙髻山“亦名筆架山”。《方輿紀要》卷96莆田縣:雙髻山“在府東五十里。自西視之,雙峰尖聳;自南視之,則五峰並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筆架山,以郡城視之,則三峰如筆架也。積石崚峋,上摩霄漢,頂有湧泉岩,大旱不竭”。
③在今福建永春縣北。《方輿紀要》卷99泉州府永春縣:雙髻山“在縣北十里,聳結二峰,若雙髻。一名朋山”。
④一名雙峰。即今福建尤溪縣北雙髻山。《輿地紀勝》卷133南劍州《景物上》:雙峰“一名雙髻山。在尤溪縣北二十五里。峭壁萬仞,如倚雙劍於天外”。
⑤在今福建大田縣北。《方輿紀要》卷97延平府大田縣:雙髻山“在縣城北。高聳圓秀,雙峰並峙,為縣主山”。
⑥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雙髻山。《輿地紀勝》卷128福州《景物下》:雙髻峰“福清雲峰寺有雙髻峰”。《清一統志·福州府一》:雙髻山“在福清縣西南五十里,上有仙壇,高二丈余,上平如削,宋乾道二年雷震為二,形如雙髻,故名”。
⑦在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縣西南五十里。《輿地紀勝》卷71沅州:雙髻峰“在盧陽”。《方輿紀要》卷81沅州:雙髻山“二峰並聳,狀如雙髻”。
⑧在今廣西來賓縣西南遷江鎮南。《輿地紀勝》卷115賓州:雙髻山“在遷江縣”。《方輿紀要》卷109遷江縣:雙髻山“在縣南十里,兩峰並峙”。
⑨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北,與武宣縣交界處。為紫荊山一支。清鹹豐元年(1851),太平軍與清軍激戰於此。《清史稿·洪秀全傳》:太平軍據紫荊山,“山前以新墟為門戶,後以雙髻山、豬仔峽為要隘。巴清德與川楚鄉勇出其後,上下奪雙髻山”。
古山名。在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平市西北。清鹹豐元年(1851年)六月,太平軍以新墟、豬仔峽、雙髻山為隘。七月,清軍攻占豬仔峽後,乘勝奪取雙髻山諸隘,即此。
雙髻山字典分解
山國語字典 山 shān 地面形成的高聳的部分:土山。山崖。山巒。山川。山路。山頭。山明水秀。山雨欲來風滿樓(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形狀像山的:山牆(人字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