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口炮台
在今天津市東南一百二十裏海河入海口, 自古為津門之屏。自明代開始就建有炮台,清鹹豐八年(1858)重修。有大炮台五座(南岸三座,北岸兩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此外還建有小炮台二十五座,大小炮台內共置炮六十四尊。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抗擊八國聯軍戰爭期間,愛國士兵和義和團戰士曾在此與侵略者進行殊死戰鬥。光緒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與八國簽訂《辛丑條約》,炮台隨即被拆毀。唯南岸的“海字”炮台,至今保存尚好。1988年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天津市塘沽區大沽口附近。明代為抗倭曾築壘設防。清鹹豐八年(1858年)重修,增設大炮台5座,分別以威、鎮、海、門、高五字命名;並配置小炮台25座。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庚子之役,駐守炮台的官兵曾多次與侵略者浴血奮戰。光緒二十七年《辛丑條約》簽訂後,炮台被拆除,現僅南岸海字炮台保存較好。是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重要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