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仁不讓
原意是說儒者以仁為己任,雖師亦無所遜。後則泛指應該做的事就應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推讓。孔子在教育他的學生時說,如果遇見合乎仁義的事情,即使老師,也不應謙讓,而應主動地去做。
【出典】:
《論語·衛靈公》:“子曰:‘當仁,不讓於師。’”
【例句】: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曹褒傳》:“夫人臣依義顯君,竭忠彰主,行之美也。當仁不讓,吾何辭哉。”
偏正 遇到應做的事,不推諉,主動去做。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高和《越軌訴訟》:“趙雅蘭攔了一輛車,兩人把東西搬到車上,趙雅蘭坐後邊,張警察~地坐到了司機旁邊。”△褒義。用於描寫積極主動做事。→義不容辭自告奮勇 責無旁貸 義無反顧 毛遂自薦↔善為我辭 推三阻四 萎縮不前
當仁不讓字典分解
成語當仁不讓的解釋 原指以仁為任,無所謙讓。後指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
當仁的解釋 (1).猶言當之無愧。《晉書·石苞傳論》:“若夫經為帝師, 鄭沖 於焉無愧;孝為德本, 王祥 所以當仁。” 唐玄宗 《送李邕之任滑台》詩:“課成應第一,良牧爾當
不讓的解釋 (1) [not decline]∶不遜讓;不推辭當仁不讓(2) [not allow]∶不同意,不許我想幫幫忙,他還不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