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
席:坐席。古人在地上鋪設蓆子以為座。後亦指隨意就地而坐。出自五代李茂貞之事跡。李茂貞(856-924年),本姓宋,名文通,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為博野軍士卒,累遷至隊長,因參加鎮壓黃巢起義,升為神策軍指揮使。朱玫之亂又因保護皇帝有功,賜姓李,名茂貞、字正臣,並升任武定、鳳翔等節度使。唐昭宗時成為關中最強大的藩鎮,封岐王。曾兩度引兵入長安,焚燒宮闕(quē缺),大掠而去。天復元年(901年)朱全忠率兵入關中,茂貞遂劫持昭宗至鳳翔與朱全忠對抗,屢敗。後梁建立後,其勢力漸衰,但仍用唐年號,稱岐王。後唐建立後,遂向李存勖稱臣。史載,其統率軍隊並無一定章法。想食則至廚房,常常席地而坐。內外管家也稱他為司空太保。
【出典】:
《舊五代史》卷132《世襲列傳第1·李茂貞傳》1740頁:“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席地而坐,內外持管鑰者,亦呼為司空太保,與夫細柳、大樹之威名,蓋相遠矣。”
【例句】: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卷4:“當下依原鋪設氈條,席地而坐,放開懷抱恣飲。” 魯迅《兩地書》27:“席地而坐,以資休息的“它們’忽的被指揮起來。”
連動 古人鋪席於地,坐臥都在席上。後泛指坐在地上。《舊五代史·李茂貞傳》:“但御軍整眾,都無紀律,當食則造庖廚,往往~。”△多用於坐態。
席地而坐字典分解
成語席地而坐的解釋 泛指在地上坐。
席地的解釋 [on the ground] 古人在地上鋪席用來坐、臥,現泛指坐、臥在地上席地而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