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亡然後春秋作
春秋:古代史書名。相傳為孔子所作。 原意是說古代聖王采詩以觀民風。後來此事被廢止,詩也就沒有了。於是孔子作《春秋》,以寓善惡褒貶之義。語出《孟子.離婁下》:“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清.劉熙載《藝概.詩概》:“《離騷》,淮南王比之《國風》《小雅》,朱子《楚辭集注》謂‘其語祀神之盛幾乎《頌》。’李太白《古風》云:‘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蓋有《詩》亡《春秋》作之意,非抑《騷》也。”後有人引用此語,以“春秋”代指散文,謂詩歌產生於散文以前。林語堂《無所不談合集.記鳥語》:“世界文學史,都是先有詩歌,才有散文,所謂‘詩亡然後春秋(散文)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