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比喻事權不統一,令人無所適從。公元前655年,晉獻公命令大夫士蒍在蒲、屈兩地為他的兩個兒子重和夷吾築城。士蒍草草完事,夷吾向晉獻公告狀。為此,晉獻公對士蒍進行批評。士蒍分辯道:“我還未聽說家中未死人先哭一通,沒有敵情就去築城的事情。我修築城池不好是不敬;而修好城池卻為將來的敵人提供了保障,則是不忠。《詩經》上說:只有修德才能安定;只有團結群公子,才是可靠的長城。您如修德而又團結群公子,又何必要為他們築城呢?如果修城,不出三兩年,即會因內亂而對之用兵,又何必把城鑄得那么牢固呢?”從朝中退出後,士蒍又編了一個順口溜唱道:“狐皮大衣毛茸茸,一個晉國三個公,唉呀!我到底聽誰的令。”

【出典】:

《左傳·僖公五年》:“初,晉侯使士蒍為二公子築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蒍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讎焉。無戎而城,讎必保焉。寇讎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讎之保,不忠。失忠與敬,何以事君。《詩》云:‘懷德唯寧,宗子惟城。’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例句】:

唐·劉子玄《論史上蕭至忠書》:“十羊九牧,直意難行;一國三公,適從焉在?” 唐·杜甫《草堂》:“義士皆痛憤,紀綱亂相逾;一國實三公,萬人慾為魚。”

看一看: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歷史典故】

比喻說話誇大之極。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騰做一丈波,怎當他只留支刺信口開合。”“一丈波”亦作“百丈波”。元 王曄《桃花女》第二折:“你將那半句話搬調做十分事,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 主謂 比喻誇大其辭。元·無名氏《爭報恩》3折:“那妮子~,怎當他只留支刺信口開合。”△貶義。多用於隨意誇張方面。→信口開河 →實事求是。也作“一尺水翻騰做百丈波”、“一尺水十丈波”。

一國三公,吾誰適從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