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三讓

三讓

《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史記.吳太伯世家》:“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文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

泰伯,即吳太伯,為周太王之長子,次弟為仲雍,少弟為季歷。泰伯知太王欲立季歷為繼,故逃至荊蠻,建立了吳國。孔子稱他“三讓”,意為屢次固辭相讓。因為其德行太高了,故說人民竟無從稱道了。

唐.駱賓王《夕次舊吳》:“盛德弘三讓,雄圖枕九圍。”

三讓字典分解

三讓的解釋 (1).古相見禮。主人三揖,賓客三讓。《儀禮·士冠禮》:“三揖至於階,三讓。”《禮記·禮器》:“三辭三讓而至。”(2).指 周 泰伯 讓位於 季歷 事,後人稱

三的解釋 三 sān 數名,二加一(在鈔票和單據上常用大寫“叄”代):三維空間。三部曲。三國(中國朝代名)。 表示多次或多數:三思而行。三緘其口。 筆畫數:3; 部首:

讓的解釋 讓 (讓) ràng 不爭,盡(j媙 )著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

多學一學:三分損益律【歷史知識】

見“三分損益”。

三讓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