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則為王,敗則為寇

歷史字典解釋

參見[成則為王,敗則為賊]。孫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個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


其他 在爭奪政權的鬥爭中,成功的人,稱王稱帝;失敗的人,被認為寇賊。成功者有權有勢,沒人敢反對,失敗者卻有口難辯。中山《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之演講》:“中國歷史上有一習慣,所謂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但近代文明國家,不是如此。”△用於政治鬥爭。也作“成則為王,敗則為虜”、“成則為王,敗則為賊”、“成王敗寇”、“成則公,敗則賊子”、“敗寇成王”。

歷史典故推薦:魏舒襆被

《晉書.魏舒傳》:“〔魏舒〕年四十……自課,百日習一經,因而對策升第。除澠池長,遷浚儀令,入為尚書郎。時欲沙汰郎官,非其才者罷之。舒曰:‘吾即其人也。’襆被而出。同僚素無清論者鹹有愧色,談者稱之。”後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歷史

相關歷史

成則為王,敗則為寇_成則為王,敗則為寇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