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血未乾
口血,古代雙方結盟或訂立條約時,雙方要喝加有牲禽類血液的酒,以示信守,稱為口血。口血未乾,形容結盟時喝的口血染紅了嘴巴還未乾,就背棄了原來的盟約諾言。公元前565年,鄭國剛因晉師來伐而乞和成盟。楚國又出師伐鄭。鄭國不得已背晉向楚,復求與楚國訂立盟約。這時,鄭國的兩個大臣子孔、子蟜說:“我們剛與晉國訂立盟約,現在口血未乾,就背棄盟約,這樣做行嗎?”另外兩個大臣子駟、子展說:“我們小國同大國結盟,只能唯強是從。現在楚師來攻,晉國不來援救,我們就得投靠楚國。即使訂立了盟約,將來也可向晉國解釋,這是在強國的威逼下訂的,這樣的盟約是可以背叛的。”
【出典】:
《左傳·襄公九年》:“楚子伐鄭。子駟將及楚平。子孔、子蟜曰:‘與大國盟,口血未乾而背之,可乎?’子駟、子展曰:‘吾盟固雲唯強是從,今楚師至,晉不我救,則楚強矣。盟誓之言,豈敢背之?且要盟無質,神弗臨也。’……乃及楚平。”
【例句】:
左丘明《國語·越語》:“以盟為益乎?前盟口血未乾,足以結信矣。” 元·脫脫《宋史·辛次膺傳》:“次膺言:‘宣和海上之約,靖康城下之盟,口血未乾,兵隨其後。”
主謂 古人訂立盟約時要在嘴上塗抹牲畜的血。此指訂立盟約不久就毀約。今多指說出的話沒多久就反悔。《東周列國志》11回:“~,宋人背盟,寡人伐之。”△貶義。多用於表現人際交往中不講誠信方面。→背信棄義 墨跡未乾 ↔守信不渝
口血未乾字典分解
成語口血未乾的解釋 古時訂立盟約,要在嘴上塗上牲口的血。指訂約不久就毀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