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惠而實不至

歷史字典解釋

口頭上允許給人家好處而並不兌現。孔子認為,口頭上允許給別人好處而並不兌現,怨恨、災難就必然會落在他的頭上。所以作為君子,與其口頭上答應幫助別人,還不如不答應。

【出典】:

《禮記·表記》:“子曰:‘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是故君子與其有諾責也,寧有已怨。”

【例句】: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三:“河間馮樹楠粗通筆札,落拓京師十餘年,每遇機緣,輒無成就;乾祈於人,口惠而實不至。”


其他 口頭上說得好聽,而實際上卻沒給人任何好處。語出《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災及其身。”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雖然屢次在下《罪己詔》,申說愛民,但都是口惠而實不至。”△貶義 常用於形容只做表面文章應付的行徑。

詞語分解

  • 口惠的解釋 口頭上答應給人好處,卻並不兌現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禮記;表記》詳細解釋亦作“ 口慧 ”。.空口許人以好處。《禮記·表記》:“口惠而實不至,怨菑及其身。” 孔穎達 疏:“言口施恩惠於人而實
  • 不至的解釋 .不到。《禮記·坊記》:“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方正》:“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不必。 漢 桓寬 《鹽鐵論·憂邊》:“夫治亂之端,在於本末而

歷史典故推薦:詢訏之樂

源見“溱洧之譏”。指男女嬉戲之樂。《呂氏春秋.本生》“鄭 衛之音”漢 高誘註:“鄭國淫辟,男女私會於溱 洧之上,有詢訏之樂、芍藥之和。”按《詩經》原文,“詢”當作“洵”。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口惠而實不至歷史

相關歷史

口惠而實不至_口惠而實不至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