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三折肱與九折臂

三折肱與九折臂

《左傳.定公十三年》載:魯定公十三年(為公元前四九七年),知文子(荀躒)、韓簡子(韓不信)、魏襄子(魏曼多)奉晉公之命討伐范昭子(吉士射)和中行文子(荀寅),沒有取得成功。“二子(即范昭子和中行文子)將伐公。齊高疆(齊國子尾的兒子,魯昭公十年,即公元前五三二年先奔魯,後來到晉國)曰:‘三折肱(小臂骨)知為良醫。唯伐君為不可,民弗與也。我以伐君在此矣(以己之伐君教訓告誡二子)。三家(指知、韓、魏)未睦,可盡克也。克之,君將誰與(指若能制勝三家,晉公只得依靠二子了)?若先伐君,是使睦也。’弗聽,遂伐公。”

關於“九折臂”,見《楚辭》屈原《九章.惜誦》:“九折臂而成醫兮,吾至今而知其信然。”

“三折肱”與“九折臂”的意思是一樣的,是說屢次折臂,有了經驗,能夠參考處方的優劣,成為良醫。後常用以比喻對某種事物,閱歷既多,就能摸索出經驗,取得精深的造詣。唐.劉禹錫《雜興詩.學阮公體三首之一》:“百勝慮無敵,三折乃良醫。”董必武《八十三歲初度》詩:“且慚一飯三遺矢,未就專門幾折肱。”

三折肱與九折臂字典分解

三折的解釋 指三折筆。 唐太宗 《筆法訣》:“為波必磔,貴三折而遣毫。” 元 陳繹曾 《翰林要訣·圓法》:“上點如右足立定,取力下屈如右股三折。”參見“ 三折筆 ”。(1

多學一學:三峰山之戰【歷史事件】

蒙古軍與金軍在鈞州(治今河南禹縣)三峰山進行的一次戰役。1231年,蒙古窩闊台汗決議三路伐金:斡陳那顏率左路趨濟南,窩闊台自統中路攻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拖雷率右路出寶雞。同年九月,拖雷破大散關(今陝西寶雞西南),入宋境,取興元(治今陝西漢中)。爾後東向,經金州(今陝西安康)、房州(今湖北房縣)、均州(今湖北均縣西北),渡漢水。十二月,入金鄧州(今河南禹縣)境內。金急調完顏合達、移刺蒲阿

三折肱與九折臂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