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
亦簡稱為“刮目相待”,“刮目相看”。刮目:擦亮眼睛。指用新的眼光看人。後比喻人和事物是發展變化的,人的認識也應適應變化了的情況。呂蒙(178-219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陽東南)人,三國名將。少隨孫策、孫權征戰各地,屢建功勳,任橫野中郎將。但他開始不注重學習,有勇而無謀。孫權勸他學習以求進益。呂蒙以軍中事務繁多相推諉。孫權說:“我不是讓你去當經學博士,只是想讓你涉獵往事,以獲取經驗。你說事多,難道比我還多嗎?我還讀史書、兵書呢,並且覺得很有好處。劉秀帶兵打仗時手不釋卷。曹操也說自己老而好學,你為何不求上進呢?”從此以後,呂蒙發奮苦讀,他所看的書,就是老懦士也比不上。魯肅接替周瑜的職務後,前往江陵,路過呂蒙的駐地。魯肅原來認為呂蒙只是一介武夫,當呂蒙問他如何功取荊州時只敷衍地說了句:“到時再應付。”呂蒙批評他說:“你身負重任,我們與關羽為鄰,雖然現在吳、蜀聯合,但關羽為熊虎之人,用何策略才能防備不時之虞,怎能不事先制定計畫呢?”並且提出了五條謀取荊州的策略,很有價值。魯肅聽了大驚,拍著呂蒙的肩膀說:“我常說你只會打仗,到今天看來,你學識廣博,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了!”呂蒙說:“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後來,呂蒙果然為智取荊州立下頭功。
【出典】:
《三國志·吳書》《呂蒙傳》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卷54第1275頁:“蒙始就學,篤志不倦……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例句】:
宋·陳亮《與吳益恭安撫書》:“三、四年來,伯恭規模宏闊,非復往時之比,欽夫、元晦已願在下風矣,未可以尋常論也。君舉亦甚別,皆應刮目相待。” 宋·楊萬里《送鄉僧德璘監寺緣化結夏歸天童山》:“一別璘公十二年,故當刮目為相看。” 《魯迅書信集·致錢玄同》:“即此一層,已足令敝人刮目相看,而猗歟羞哉,尚在其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