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聲氣相求

聲氣相求

源見“同聲相應”。謂志同道合,意氣相投。《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氣相求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


主謂 原為同類事物相互感應,後指情趣、氣質相同,互相投合。語本《易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則各從其類也。”《警世通言》卷1:“這相知有幾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者,謂之知音,總來叫做相知。”△用於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聲同氣 同聲相應志氣相投。也作“聲氣相通”、“聲氣相投”、“聲求氣應”、“聲應氣求”、“聲氣求應”。

聲氣相求字典分解

成語聲氣相求的解釋 指志同道合,意氣相投。

聲氣的解釋 (1) [information]∶指訊息或信息互通聲氣(2) [tone]〈方〉∶說話時的語氣、語調掌柜是一副凶臉孔,主顧也沒好聲氣,教人活潑不得。&mdas

相求的解釋 互相尋求。《易·乾》:“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三國 魏 曹丕 《善哉行》之二:“離鳥夕宿,在彼中州;延頸鼓翼,悲鳴相求。” 唐 韋應物 《擬古》詩之十二

看一看:聲色不動【歷史典故】

不動聲色。形容態度從容鎮靜,不隨意流露感情。《二刻拍案驚奇》卷五:“眾人道是一番天樣大、火樣急的事,怎知襄敏公看得等閒,聲色不動,化做一杯雪水。”清 李漁《慎鸞交.目許》:“小弟是個腐儒,見了他聲色不動,他不笑我也就好了,怎么還肯屬意?” 主謂 聲色,內心活動流露。指內心活動絲毫沒有從語言和神情上流露出來,形容態度沉著鎮靜。《隋唐演義》9回:“他見我們在此,~。”△貶義。用於情感冷漠方面。→無動於

聲氣相求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