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即不離
佛家語。《圓覺經》上:“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即:接近。後多用來指與人的關係既不親近,也不疏遠,或對人的態度既不親密,也不冷淡。
並列 原為佛家語,指既不同一,也不相異。後指人的關係不太親近,也不太疏遠。或指所處理的事情恰如其分,出入不多。語出《圓覺經》:“不即不離,無縛無脫。”老舍《四世同堂》:“小文夫婦沒有熱烈地歡迎他,也沒有故意地冷淡他,還是那么~的,和昨天差不多。”△用於描寫與人的關係適中。→若即若離
不即不離字典分解
成語不即不離的解釋 即:接近,靠近;離:疏遠,離開。指對人既不接近,也不疏遠。多指對人似親非親、似疏非疏的關係。
不即的解釋 不就。《左傳·昭公元年》:“民叛,不即其事。” 楊伯峻 註:“即,就也。” 漢 趙曄 《吳越春秋·闔閭傳》:“今子與神鬭於水,亡馬失御,又受眇目之病,形殘名勇
不離的解釋 (1).不失;不失為。《莊子·馬蹄》:“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樸素。”《禮記·曲禮上》:“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2).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