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
《論語.述而》:“冉有曰:‘夫子為衛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孔子對子貢講解“仁”字,他說以前衛國的蒯聵和蒯輒互相爭奪王位,和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互相讓位,誰也不肯做國君,兩相比較,伯夷叔齊他們求仁而得到仁,因此並無所怨恨。後用以泛指適如其願。
《文選》卷二三阮籍《詠懷》:“李公悲東門,蘇子狹三河。求仁自得仁,豈復嘆咨嗟。”
連動 求仁德就得到仁德。比喻如願以償。語本《論語·述而》:“(子貢)入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唐·白居易《答戶部崔侍郎書》:“退思此語,撫省初心,~,又何不足之有也?”→如願以償 ↔事與願違 求不得苦
求仁得仁字典分解
成語求仁得仁的解釋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願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