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於千里之外

歷史字典解釋

形容態度極其冷淡,傲慢,毫無商量的餘地。《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 “詞色之間也就和平了許多,不象前天拒人於千里之外了。” ●《孟子·告子下》: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孟子] 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 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里而來,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 “訑訑, 予既已知之矣。 ” 訑訑之聲音顏色, 距人於千里之外。’ ” 訑訑(yi yi ): 自滿的樣子。距: 同 “拒” 。樂正子: 戰國初魯國人。曾參學生,孟子認為,執政者善於採納仁愛之言,則將大治天下; 若自滿自得,不納善言,便是拒人於千里之外。


述補將人擋在千里以外。形容待人態度孤傲寡合,與人難以相處或堅決拒絕和排斥別人的意見,毫無商量的餘地。語本《孟子·告子下》:“����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高陽《粉墨春秋》:“汪曼雲一方面托李士群‘刀下留人’,一方面四處奔走,但盛怒的周佛海,拒人於千里之外。”△貶義。常用於表示待人態度孤傲。→閉門不納 深閉固拒 ↔善氣迎人 門不停賓掃榻以待。也作“拒人千里”、“拒人千里之外”、“距人千里”。

詞語分解

歷史典故推薦:心去難留

主謂 去,離開、離去。心已不在這裡,難以挽留。南朝梁·王僧孺《為姬人自傷》:“弦斷猶可續,心去最難留。”《歧路燈》回:“俗話說,心去最難留,留下結冤仇。”△多用於內心想法方面。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拒人於千里之外歷史

相關歷史

拒人於千里之外_拒人於千里之外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