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埋狐搰

歷史字典解釋

《國語.吳語》:“夫諺(諺語)曰:‘狐埋(埋藏)而狐搰(搰,音hú挖掘義)之,是以無成功。’”

相傳狐狸本性多疑,如果埋藏了什麼東西,埋後總不放心,過一陣就又挖出來看看,所以它總也埋不成。後因以“狸埋狐搰”用為指稱辦事疑慮過多,缺乏決斷,難以成功的典故。

今人東藩、許廑父《民國通俗演義自序》:“回憶辛亥革命,全國人心,方以為推翻清室,永除專制,此後得享共和之幸福,而不意狐埋狐搰,迄未有成。”


並列 狐狸多疑,剛埋好一物,又要挖開看。比喻疑慮太多,無法成事。語本《國語·吳語》:“夫諺曰:‘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茅盾《滿江紅·一九六三年新年獻詞》:“加海風雲寰宇震,狐埋狐搰計何拙。”△貶義。多用於形容疑慮。也作“狐埋狐揚”。

詞語分解

  • 狐的解釋 狐 ú 哺乳動物的一屬,形狀略像狼。毛赤黃色,性狡猾多疑,遇見攻擊時 * 放出臭氣,乘機逃跑。皮可做衣服(通稱“狐狸”):狐臭(腋下臭氣)。狐肷(狐腋下和腹部的毛皮)。狐疑(多疑)。狐媚(曲意逢迎,投入
  • 搰的解釋 搰 ú 挖,掘出:“狐埋之而狐搰之,是以無成功”。 擾亂。 搰 ù 〔搰搰〕用力的樣子,如“汲井歲搰搰,出車日連連。”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雪下船

同“雪中棹”。唐 杜甫《夜》詩之一:“暫憶江東鱠,兼懷雪下船。”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狐埋狐搰歷史

相關歷史

狐埋狐搰_狐埋狐搰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