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宰相
《南史.陶弘景傳》載:南朝梁.陶弘景初仕齊為左衛殿中將軍,入梁,隱居於句容縣句曲山(即茅山,在江蘇省西南部),武帝(蕭衍)時屢加禮聘,並不出。“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也簡稱為“山相”。後以比喻隱居不出仕卻參謀國政的人。
唐.鄭谷《蔡處士》詩:“旨趣陶山相,詩篇沈隱侯(南朝梁沈約諡號隱侯)。”(見《鄭守愚集》卷三)
偏正 稱隱居的高賢。也稱空有宰相之才而不被任用。語出《南史·陶弘景傳》:“陶弘景字通明,丹陽秣陵人也……國家每有吉凶徵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宋史·鄧孝甫傳》:“予自謂~,虛有其才也;自謂文昌先生,虛有其詞也。不得大用於盛世,亦無憾焉,蓋有天命爾。”△褒義。→蒿蓬藏金
山中宰相字典分解
成語山中宰相的解釋 南朝梁時陶弘景,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比喻隱居的高賢。
宰相的解釋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輔助帝王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員的通稱此為宰相聽事誠隘。(聽事,即“廳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