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之於心,應之於手

歷史字典解釋

得之於心:指悟到了規律。應之於手:做起來順手。心裡想怎么做,手裡就能怎么做。形容功夫到家,心手相應。也指做事很順手。語本《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徐:慢。疾:快。)唐.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豈惟六法精備,實亦萬類皆妙,千變萬化,詭狀殊形,經諸目,運諸掌,得之心,應之手。”宋.歐陽修《書梅聖俞稿後》:“樂之道深矣,故工之善者,必得於心應於手而不可述之言也。”清.葉燮《詩.外篇下》:“不知(甫)此等篇(指《丹青引》)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有化工而無人力。”也簡作 ① 【得心應手】。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十:“氣足則調自振,意深則味有餘,得心應手,無一字不穩愜。”《子夜.八》:“馮雲卿就此走進了公債市場,半年來總算得心應手。”


其他 形容功夫到家,得心應手。也指做事很順手。語本《莊子·天道》:“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清·葉燮《原詩·外篇下》:“不知杜此等篇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有化工而無人力。”△褒義。用於功夫方面。→應付自如 左右逢源 ↔進退兩難 騎虎難下

歷史典故推薦:又做馮婦

同“再作馮婦”。《鏡花緣》五一回:“愚姐久已心灰,何必又做馮婦?”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得之於心,應之於手歷史

相關歷史

得之於心,應之於手_得之於心,應之於手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