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雞佩豚
西漢.司馬遷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伉直,剛直),冠雄雞,佩豭豚(豭豚,音jiā tún,就是牡豚,俗稱公豬),陵暴孔子(陵暴,壓迫欺凌,此當指言行粗魯,對孔子不夠尊重)。孔子設禮稍誘子路(設禮,以禮施教),子路後儒服委質(委質,歸順),因門人請為弟子。
子路未作孔子的學生時,性格非常粗魯,為了顯示自己的勇武,表示崇拜強悍,他以雞豚之形作為頂冠和佩戴的裝飾品。“戴雞佩豚”原來是示武的象徵,後以此常指沒有教養的人的一種裝束和習氣。
漢.王充《論衡.率性篇》:“世稱子路無恆之庸人,未入孔門時,戴雞佩豚,勇猛無禮,聞誦讀之聲,搖雞奮豚,揚唇吻之音,聒聖賢之耳,惡至甚矣。”
見 “冠雞佩瑕”。漢·王充《論衡·率性》:“世稱子路無恆之庸人,未入孔門時,~,勇猛無禮。”
戴雞佩豚字典分解
成語戴雞佩豚的解釋 戴雄雞形的帽子,佩野豬形的飾物。雄雞野豬皆好鬥,古時以冠帶像其形,表示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