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廬山真面目

歷史字典解釋

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廬山雲霧甚多,常年圍繞山峰,不易看清。宋詩人蘇軾抓住這一特點詠吟廬山的獨特景色。後遂用為認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質。

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詩:“革命家,終會在大風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夠——只見長江滾滾來,不識廬山真面目。”


述賓 比喻看不清事物的真相或本質。語出宋·蘇軾《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郭小川《萬里長江橫渡》:“革命家,終會在大風大浪中,辨明方向,分清歧路;怎能夠——只見長江滾滾來,不識廬山真面目!”△多用於本質方面。

詞語分解

  • 不識的解釋 .不知道,不認識。《詩·大雅·皇矣》:“不識不知,順帝之則。” 鄭玄 箋:“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韓愈 《閔己賦》:“行舟檝而不識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魯迅 《<集外集
  • 真面目的解釋 真實的面貌和色彩詳細解釋本來的面貌。猶言真相。 宋 蘇軾 《題西林壁》詩:“不識 廬山 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郭沫若 《雄雞集·關於白樂天一》:“他對我說,就為了這樣,他願意把閒卻了的,為

歷史典故推薦:玉樓金闕

見“玉樓金殿”。元·無名氏《曹彬下江南》頭折:“~號天庭,日月光輝顯大明。”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不識廬山真面目歷史

相關歷史

不識廬山真面目_不識廬山真面目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