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歷史字典解釋

止:歸宿。指學習的目的性。 知道學習目的之所在,然後語言行動有一定的方向;言行有了一定的方向,然後心志能夠清靜,不胡思亂想;心志清靜了,然後能安寧閒適,不煩不躁;安寧閒適了,然後能慮周詳,瞻前顧後;考慮周詳了,然後能有所收穫。 意謂學習明確目的性是首要任務。語出《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宋.陸九淵《與鄧文范》:“‘綿蠻鳥,止於丘隅,’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學不知止,而謂其能慮、能得,吾不信也。”

詞語分解

  • 知止的解釋 .謂志在達到至善的境地。語本《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 朱熹 集註:“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 唐 柳宗元 《酬婁秀才寓居開

歷史典故推薦:吠堯

源見“桀犬吠堯”。稱臣僕或奴才為維護主子攻擊好人。宋 岳珂《桯史.楚齊僭冊》:“余嘗得其二冊文,為刪其吠堯者而剟錄之。”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歷史

相關歷史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_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介紹_歷史典故